而为一些吏员也建立一个书院好像有些小题大做。
“孙学士,这些加入其中的学生,最后留存的,还是颇为堪用的,然则他们还是有弊端,比如科考气息浓厚,四书五经烂熟,而庶务差些,算学更是极差,”
朱慈烺摇摇头,当时他继续大量宣抚官和书办等,顾不了许多,现在则不同,
“再者,他们头脑中都是四书五经,想法固化,比如对西夷人和北方蛮狄一味的排斥仇恨,对有功名的士人收取投献等极为羡慕等等,都是极为不堪,他们很少从家国大局上审视这些对朝局和百姓的影响,因此,本宫决意建立一个书院,招收十三岁到十六七岁的学子入学,本宫为山长,聘用孙学士、方学士、堵御史等为讲师,以实务为先,算学精通,此地出来的学生出了学院就能通晓庶务,而且眼界开阔,非是一味死读四书五经的书呆子,”
朱慈烺对那些科考出身的读书人是敬而远之。
确实可以为大明输送一些人才,但是弊端太多,首先人数太少,几年一次的科考可以进士及第的才多少人,偌大的帝国这点人才能做什么,而且其中顽固的书呆子又占了大多数。
再就是这些人勾连甚深,什么蒙师、座师、同年、同僚、乡里、亲族等等,行成了极为牢固的私利网络。
这都是朱慈烺无法容忍的。
“殿下所言极是,倒也可以建立这样一个书院,只是,殿下如此不是为了改制科举吧,”
别说,孙传庭的嗅觉还是很灵敏的。
窥视到了朱慈烺的一些想法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